二是加强水稻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,研制和建立符合现代化种质资源挖掘和利用需求的技术标准规范,规模化挖掘野生稻等战略性资源,提高种质资源的储备、研究和管理能力。
三是加强水稻前沿育种关键技术攻关,通过交叉学科项目培育,促进跨学科研究和系统研究方法,推动水稻育种效率提升。
四是瞄准产业发展需求,基于规模化核心种质资源库,构建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和多组学整合信息数据平台。
确保中国粮用中国种
《瞭望》:对打好种业翻身仗,你有哪些建议?
钱前:种业是农业的“芯片”,打好种业翻身仗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,为确保中国碗装中国粮、中国粮用中国种,有以下几方面建议:
进一步拓展我国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。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野生近缘种和地方品种保护、研究和利用体系。开展种质资源联合考察,搭建全方位、宽领域、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,加大优异资源引进和交换力度。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,提升种质资源安全保护与高效利用水平。
进一步加强生物育种研发,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。基于基因组、表型组、人工智能和大数据,定点编辑目标基因使之产生期望表型。在全基因组水平预测库存种质资源的利用价值,快速聚合优良等位基因,实现新种质的智能、高效和定向创制,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。
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,打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。优化现行种业相关制度和政策,完善专利和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,扩大保护名录,切实保护原创性、突破性成果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,推进种质资源共享共用。改进现有种业科研成果评价方式,完善成果奖励机制。
进一步稳定科研投入,提升原始创新能力。加大种业科技财政投入力度,加快筹建种业创新基金。构建企业主动投入、基金等社会资本投入和地方政府投入相结合的多元投资配置模式。
进一步深化科企合作,推进产学研融合。建立以科研单位为主体的育种基础理论、种质资源创新、高新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,构建新型产学研协同攻关模式,推进全国大联合和大协作。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钱前,男,汉族,1962年3月生,安徽安庆人,水稻分子遗传学家,中国科学院院士,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,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种资源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,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,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,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,中国水稻研究所支社主委,浙江省政协常委,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,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副主委,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“杰出青年科学基金”和“创新群体科学基金”获得者。
钱前于1983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系遗传专业,获学士学位;1983年7月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后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工作;1989年5月获日本北海道大学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;1995年7月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;1997年10月日本国际农研中心博士后出站; 2019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。
钱前长期从事作物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研究
钱前人物经历
1983年7月,钱前从南开大学生物系遗传专业本科毕业后,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工作,历任稻种资源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、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、副所长。
- 本文固定链接: https://zqdl.tv8seo.com/7775.html
- 转载请注明: 百变魔尺玩法图解教程大全|智商情商测试题/魔尺世界最强大脑cctv1开讲啦挑战不可能 http://zqdl.tv8seo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