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通过积极探索、主动作为,加快推动技术进步和发展转型,可以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。”杜祥琬表示,为此,坚持行业和地区梯次有序达峰原则,鼓励已达峰的地区碳排放量不再增长,鼓励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尽早达峰,实现经济发展和碳排放增加“脱钩”。
在碳达峰的基础上继续采取降碳、脱碳、碳移除等措施,加快结构转型和技术进步,推动发展模式增长转变。杜祥琬提出,根据中国工程院预计,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,届时,温室气体排放有望降到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,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可控制在20亿吨,碳移除总量可以达到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,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基本相当。
杜祥琬另外强调,实现“双碳”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科学转型过程。要把握好节奏,积极又稳妥地实现目标,既要防止“一刀切”简单化,又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。他表示,要先立后破把好事办好,深刻推动经济、社会的变革和进步。
为了实现双碳目标,杜祥琬提出了八大战略,分别是节约提效优先战略、能源安全战略、非化石能源替代战略、再电气化战略、资源循环利用战略、固碳战略、数字化战略和国际合作战略。
最后,杜祥琬表示,2030年的碳达峰是一个里程碑,2060年的碳中和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,但也只是一个里程碑,它不是终点,人类社会还要前进发展,未来社会要靠未来的能源支撑,从未来能源的角度将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现今“双碳”目标的意义和历史地位。
最近,持续高温和电力紧缺问题
引发广泛关注。
84岁能源战略专家杜祥琬院士因在一档知识节目中分享
核能技术发展和我国能源转型,登上了热搜。
杜院士是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,
也是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。
“下一步就要研究可控核聚变,
现在正在取得进展,被人们称为‘人造太阳’,
将会打开未来能源的大门。”
在中国科协与抖音联合推出的《科创中国·院士开讲》第二季中,杜祥琬院士分享了未来新型能源的应用前景,以及我国“双碳”目标的规划进程。
杜祥琬院士首先澄清了两个常见的认知误区。首先,能源转型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,“双碳”目标的制定正是为了促进经济高质量转型,促进产业结构优化。
其次,很多人对我国能源的印象是煤炭资源丰富,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少,但杜祥琬院士表示这并不准确,中部和东部地区其实还蕴含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。目前,可再生能源利用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十分之一。
“大范围、跨省区发展可再生能源,可以缓解波动性,降低储能投资,也使得源-荷的空间格局趋于合理。”杜祥琬院士说。他认为,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需要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,调整能源结构,构建清洁低碳安全能源体系,推进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协调、融合发展。此外,还需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。
“逐步提高新能源占比,做到安全可靠,多能互补,协调规划,同时要调动各种灵活性资源,发展各种商业化应用的储能技术,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新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。”技术创新对于能源转型同样意义很深,比如生物质资源和碳捕集技术。
- 本文固定链接: https://zqdl.tv8seo.com/8135.html
- 转载请注明: 百变魔尺玩法图解教程大全|智商情商测试题/魔尺世界最强大脑cctv1开讲啦挑战不可能 http://zqdl.tv8seo.com/